期貨基礎知識

了解必要規則,讓您在市場上更得心應手。

什麼是期貨?

期貨是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也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部分。
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是指其價值來自於某個基礎資產標的物的表現,所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這些所謂的基礎資產標的物可以是股票、債券、商品、利率或是任何金融指數等。

期貨的價格取決於預期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交割的標的物價格。因此,期貨的價格變動是根據相關標的物的市場價格波動。投資人通常使用期貨合約來管理風險或進行投機交易行為,期貨一般來說是使用保證金交易,且具有槓桿的效果。

這裡我們將解釋期貨市場中幾個基本概念:

  1. 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
    期貨合約是一種法律協議,其中買賣雙方同意在未來特定日期以特定價格買進、賣出特定數量資產。這種資產可以是商品、貨幣、金融工具或指數。常見的期貨有指數期貨、商品期貨、股票期貨等,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詳細介紹。常見的期貨合約時間通常以1~3個月為主,當合約到期時,未平倉的期貨合約就會被送至期貨交易所進行結算。
  2. 結算(Settlement)
    結算是指在期貨合約到期時,確定合約雙方最終履行義務的過程。結算可以是實物交割,即實際交付買賣的商品、或者現金結算,即買賣雙方僅以現金形式結算價格差異。大部分的金融期貨合約採用現金結算方式,以避免實際資產的交割。
  3. 保證金(Margin)
    跟證券的T+2日不同,在期貨市場中交易必須先存入保證金才能委託下單期貨合約。這是為了保證合約的履行能力。保證金分為兩種:原始保證金和維持保證金。原始保證金是開立新合約時必須準備的保證金,而維持保證金是在市場價格變動後,必須維持在帳戶中的最低金額。如果帳戶的權益數跌破維持保證金水平,投資人必須在約定時間內補足資金至原始保證金的額度,也就是所謂的追繳保證金。
    不同的期貨商品其保證金的計算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以台灣期貨交易所中的常見商品為例:大/小台指期貨的保證金為固定金額,由期貨交易所訂定公告;個股期貨的保證金則是會隨著其標的股票的價格變動而改變,其則是依照級距有不同的比例。像是比較穩定的股票,例如台積電,級距就是最低的13.5%。
  4. 手續費與交易稅(Transaction Fees and Taxes)
    期貨的手續費是基於交易的數量來計算,單位則是「口」,而非像股票證券那樣基於交易價值的百分比計算。這表示著無論合約的市場價值如何,每筆交易的手續費都是固定按照「口數」計算。
    台灣期貨交易所常見的商品為:大/小台指期貨、台指選擇權與個股期貨。一般常見的報價都是以”大台/小台/選擇權/個股期貨”的四個數字來做報價。

交易稅的計算則是成交價值的十萬分之二,買賣都會收取一次。
以大台指期為例,每一點的跳動金額為200元。假設現在大台指期為19,800點,其交易稅的計算方式為:19,800 * 200 * 0.00002 = 79.2元。

  1. 槓桿效果(Leverage)
    以700元的台積電期貨為例,保證金為13.5%,每一口個股期貨等同於2,000股股票價值:購買一口台積電期貨所需的原始保證金為189,000元,但其合約價值卻高達1,400,000元。這就是所謂的槓桿效果,且高達超過7倍的槓桿。投資人雖然可以使用較小的資金來投入大量資產,但在放大潛在利潤的同時,也相對放大了風險。
    一般來說不建議將槓桿放這麼大,也就是存入太剛好的保證金。假設存入70萬元的保證金來操作一口台積電期貨,便能將其槓桿效果降至約2倍,這樣可以降低價格波動所造成的砍倉風險,增加整體帳戶的安全性。
  2. 砍倉風險(Forced Liquidation Risk)
    有兩項期貨商會執行代為平倉的標準:

6-1 收盤後低於維持保證金:
如果在收盤後,投資人的帳戶權益數低於所需的維持保證金(也就是風險指標低於75%),投資人需要在下一個交易日的中午12點以前,將權益數補足至原始保證金的水平(風險指標100%)。若未補足,期貨商將會執行代沖銷程序。

6-2 盤中風險指標低於25%:
如果在交易日中,投資人的風險指標低於25%以下,期貨商將會立即執行全數部位強制平倉,以防虧損進一步的擴大。很重要的一點是「全數部位」,只要風險指標觸及25%,不論是否有部分部位為「已組合風險可控之價差單」,皆會全數平倉。且在平倉過程中若是產生Over Loss,皆由投資人自行負擔。


使用高槓桿進行交易意味著市場價格稍有變化,就可能導致交易資金受到快速且巨大的損失。交易中盡可能的減少高槓桿的使用以及隨時注意自身風險指標與權益數的變化,是在期貨交易中保障自身資本安全的重要關鍵。
這些概念共同構成了期貨市場的運作基礎,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交易中最重要的風險與部位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