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基礎知識

了解必要規則,讓您在市場上更得心應手。

理解選擇權的基礎 – 買方與賣方

選擇權在金融市場中是一種常見的衍生工具,它的運作機制類似於日常生活中的保險合約。為了深入理解選擇權,我們可以將其比作一種保障措施,就像是保險一樣。

想像你購買了一份汽車保險,如果在保險期間發生車禍可以獲得理賠。你需要:

支付保費:你支付的保費賦予你一種保障:如果在保險有效期內你的車輛受到損害,保險公司將負責相應的賠付。
風險轉移:這份保險合約提供的是一種風險轉移——你支付保費,將意外帶來的財務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
選擇權也運作於相似的原理。作為選擇權的買方,你支付一筆稱為「權利金」的費用,以換取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預定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資產(如股票)的權利。

而賣保險的人/公司,則是:

收取保費:選擇權的賣方相當於保險公司,他們通過賣出選擇權並收取權利金來獲得收入。
承擔風險:賣方承擔著市場對買方有利時的風險(例如汽車保險中的車輛受到車損),可能需要以對自己不利的價格執行合約,從而可能導致損失。
然而,正如保險合約有一個到期日,選擇權同樣有其有效期限。隨著選擇權到期日的接近,如果市場狀況沒有如買方預期那樣發展,選擇權的時間價值會逐漸流失,最終可能完全喪失。這是因為剩餘時間越少,市場價格發生有利變化的機會也越小。這種時間價值的流失類似於保險合約即將結束時,未發生任何保險事故的情況——保費(或權利金)實際上是一種沉沒成本。

選擇權就像是一份對未來市場不確定性的保險。
選擇權買方(保險購買者)支付權利金以獲得可能的未來利益保障,而選擇權賣方(保險公司)則提供這種保障,但同時承擔如果市場對買方有利時的風險。這種機制讓選擇權成為金融市場上重要的風險管理和投機工具。

當然在金融市場中,參與選擇權交易的投資者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其他投資部位。許多參與者實際上是出於投機的目的,希望利用市場的波動來獲得利潤:

選擇權具有槓桿效應,使得投資人能夠用相對較低的成本(即支付權利金)來參與較大金額的資產價格變動。同時選擇權擁有多樣的策略,投資人可以運用各種選擇權策略來參與市場的不同方向,包括市場上漲、下跌或波動性增加等。另外選擇權買方的損失通常限於他們支付的權利金,這種特性也降低了入場的門票與最大損失風險。
基於這些特點,選擇權買方除了作為自身部位的風險控管外,也成為了投資人非常喜愛的投機工具,他們利用選擇權買方的有限損失,來尋求可能的高額回報。

選擇權賣方在市場中類似於保險公司的角色。通過出售選擇權合約並收取權利金,來為買方提供可能的市場波動保護。然而,賣方需要謹慎的風險管理:

時間價值和市場波動性:
選擇權賣方的回報部分來自於時間價值的流失,這意味著選擇權到期時通常價值會低於初始購買時。賣方利用這一點來收集權利金,但必須注意市場波動可能對選擇權價值造成劇烈的影響。

勝率與風險相對性:
賣方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看似有較高的勝率,因為統計上來說,多數選擇權在結算時的價值會低於開倉時的價值。但考量到潛在風險,特別是在以裸賣(Naked Call / Put)的方式,在極端市場條件下,賣方可能面臨的損失會遠遠超過所收取的權利金。

履約價格
是指在選擇權合約中約定的買賣資產的價格,也就是選擇權的行使價格。

當選擇權到期時,如果資產的市場價格高於履約價格,那麼買權持有人就可以使用選擇權來以履約價格購買該資產,並在市場上以高於履約價格的價格賣出該資產,獲取差價利潤。

賣權持有人則可以在市場價格低於履約價格時行使選擇權,賣出該資產,從而獲得履約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價差。

因此,買權和賣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操作是相反的。買權允許持有人在履約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時以履約價格購買資產,賺取價差利潤;而賣權允許持有人在履約價格高於市場價格時以履約價格賣出資產,賺取價差利潤。

選擇權四大基本策略

買權 (Call)

買方 (Buy Call)
看大漲: 預期價格會大幅上漲。
認為價格突破履約價: 希望價格能夠超過履約價(事先約定的價格)。
風險有限,獲利無限: 最大風險是付出的權利金,獲利可能無限。
付權利金: 為獲取買權需支付一筆費用,稱為權利金。

賣方 (Sell Call)
看不漲: 預期價格不會大幅上漲。
認為價格不高於履約價: 希望價格不會超過履約價。
風險無限,獲利有限: 如果價格超過履約價,將承擔無限風險,獲利有限。
付保證金: 為了承擔可能的風險,需支付保證金。

賣權 (Put)

買方 (Buy Put)
看大跌: 預期價格會大幅下跌。
認為價格跌破履約價: 希望價格低於履約價。
風險有限,獲利無限: 最大風險是付出的權利金,獲利可能無限。
付權利金: 為獲取賣權需支付一筆費用,稱為權利金。

賣方 (Sell Put)
看不跌: 預期價格不會大幅下跌。
認為價格不低於履約價: 希望價格不會低於履約價。
風險無限,獲利有限: 如果價格低於履約價,將承擔無限風險,獲利有限。
付保證金: 為了承擔可能的風險,需支付保證金。

重點在於
買方:希望價格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變動。買權(Call)希望價格上漲,賣權(Put)希望價格下跌。
賣方:希望價格不要朝對自己不利的方向變動。賣買權希望價格不上漲,賣賣權希望價格不下跌。
風險與獲利:買方風險有限但獲利無限;賣方風險無限但獲利有限。

買方舉例:假設在台指選擇權19800的履約價買進一口買權(Buy Call 19800),成交價格為50點,那麼在該選擇權合約到期時,在未扣除手續費和交易稅的前提下,結算價格高於19850便會有利潤。(19800 + 成交價格50)。
同樣的,若是在19800買進一口賣權(Buy Put 19800),成交價格同樣為50點,當結算價低於19750時便會有獲利。

賣方舉例:假設在台指選擇權19800的履約價賣出一口買權(Sell Call 19800),成交價依舊為50點(收取50點權利金),當合約結算時結算價低於19850,在未扣除手續費和交易稅的前提下,便會有獲利。
同樣的,若是在19800賣出一口賣權(Sell Put 19800),同樣收取50點,當結算價高於19750時便會有獲利。

T字報價怎麼看?

在這個 T 字報價中,買權 (Call) 和賣權 (Put) 以中央的履約價為基準,分別列在左右兩側。
T 字報價簡要說明

  1. 標題:
    台指:標的資產
    202405W2: 2024 年 5 月第二週到期的週選擇權
  2. 中央部分:履約價
    紫色區域顯示每個選擇權的履約價 (行使價格)。
  3. 左側:買權 (Call Options)
    漲跌: 該履約價買權的價格與前一交易日相比的漲跌幅度。
    成交: 該履約價買權在當時的成交價。
  4. 右側:賣權 (Put Options)
    成交: 該履約價賣權在當時的成交價。
    漲跌: 該履約價賣權的價格與前一交易日相比的漲跌幅度。
  5. 價平選擇權:T 字報價中的 黃色字體 通常用來標示「價平選擇權 (At the Money, ATM)」,即標的資產現價最接近的履約價。

價平選擇權 (At the Money, ATM):
當標的資產的現價最接近某個履約價時,該履約價對應的選擇權即為平值選擇權。
價內選擇權 (In the Money, ITM):
買權 (Call Option): 履約價低於標的資產現價。
賣權 (Put Option): 履約價高於標的資產現價。
價外選擇權 (Out of the Money, OTM):
買權 (Call Option): 履約價高於標的資產現價。
賣權 (Put Option): 履約價低於標的資產現價。

T 字報價中的價平選擇權
以這份T 字報價中,履約價為 20500 的選擇權以黃色字體顯示,這代表目前的台指期貨現價最接近 20500。因此,履約價 20500 的選擇權即為價平選擇權。

選擇權時間價值

選擇權的時間價值 (Time Value)
時間價值是選擇權權利金的一部分,選擇權距離到期日的時間越長,選擇權中的時間價值越高。這部分的價值反映了選擇權在到期前,基於未來價格變動的可能性,所具有的潛在獲利機會。

時間價值的組成

  • 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指選擇權根據標的資產價格與履約價之間的差額所具有的真實價值。
  • 買權 (Call Option): 內在價值 = 標的資產價格 – 履約價
  • 賣權 (Put Option): 內在價值 = 履約價 – 標的資產價格
    當內在價值為正時,稱選擇權「價內 (In the Money)」;當為零時,稱選擇權「價外 (Out of the Money)」;介於二者之間時,稱為「價平 (At the Money)」。
  • 時間價值 (Time Value):
    選擇權的權利金減去內在價值後的部分。即:
    時間價值 = 選擇權權利金 − 內在價值

選擇權的時間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市場的「期待值」。這種期待值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行情可能發生變動的預期程度。

例子:時間價值的期待效應
遠期選擇權 vs 短期選擇權:
遠期選擇權通常具有較高的時間價值。一般來說,預期台指在3~5天內上漲/下跌超過1,000點的機率應該不高,但若是將時間拉長至6個月到1年,上漲/下跌1,000點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
高波動率 vs 低波動率:
當市場預期高波動率時(如重大事件前夕),選擇權的時間價值也會上升,因為價格可能的變動範圍增加了選擇權的價值。

影響時間價值的因素

  1. 到期時間 (Time to Expiry):
    到期時間越長,時間價值越高。隨著到期日臨近,時間價值會迅速衰減。
  2. 波動率 (Volatility):
    波動率越高,價格可能變動的範圍越大,時間價值也越高。

時間價值的重要性
時間價值隨時間的減少而減少,意味著交易時需要密切關注到期日,並根據時間衰減的影響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對於持有價外選擇權的投資者,時間價值的衰減尤其重要,因為一旦到期,價外選擇權的內在價值為零,這筆交易就會虧損。

注意事項
交易選擇權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其流動性。到期日過長的合約、深價內或深價外的履約價常常會面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若使用市價單交易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大幅滑價。目前台灣期貨交易所禁止選擇權買方使用市價單做交易,但賣方則沒有此限制。

結語
選擇權的交易策略十分多變,若要繼續深入講解其交易策略恐怕三天三夜都講不完。我們希望此篇選擇權基礎介紹的文章能夠讓您了解到選擇權的基本規則,並在將來能夠活用選擇權這一項工具,成為您交易中的一大助力。